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兴化加快培育乡土人才 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兴化市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 徐翔摄

  乡土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江苏省兴化市坚持科学、全面的人才观,把选拔、培育乡土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不断加大乡土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积极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动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动力。

  从“有名无份”到“登堂入室”

  去年,兴化市中堡镇东荡村香湖家庭农场500亩水稻田采用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稻田养鱼、蟹虾共存,每亩净收入达5600多元,比单纯种植大米或养殖龙虾效益翻了一番。

  “我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培养。”香湖家庭农场主孔繁彬经常说。孔繁彬曾是鱼种繁殖大户,单一养殖模式和低端养殖产品导致风险大、利润低。为了帮助本地养殖户掌握先进技术,兴化市不仅开设培训班,还送他们到省农科院学习交流,孔繁彬就这样接触到省农科院专家研究出的种养新技术——稻田小龙虾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这种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又保证了粮食安全,孔繁彬将这种种养模式在自己的农场进行应用并获得了成功。尝到了甜头,孔繁彬更加热衷养殖技术的钻研,兴化市相关部门也多次安排他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孔繁彬不仅种养殖技术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也大大提升。

  为了推广“稻田养虾”这项技术,兴化市相关部门邀请孔繁彬联合组建标准草拟工作组,完成《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规程》关键技术攻关,并获得泰州市稻田养殖小龙虾标准立项。目前,兴化市已成立稻田套养小龙虾农场73个,养殖面积逾8000亩,而孔繁彬也从“土专家”成长为集产业领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于一身的复合人才,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当选省、市人大代表,获评泰州市农民高级工程师职称,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沙沟镇官河村党总支书记李维月在稻田小龙虾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虾藕共生、田沟共作”复合种养模式,每亩可产出荷藕3000斤、小龙虾200斤,亩产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他还探索“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成立了金源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动120多名养殖户实施复合种养,目前沙沟镇荷藕种植套养小龙虾面积已达26000亩,村民的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一些乡土人才虽然在当地有些名气,但因为学历、职称等“硬指标”不够,往往进不了组织培养的视野。兴化市将目光聚焦到乡土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乡土人才、把优秀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推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促进乡土人才“登堂入室”,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服务发展的成效。2017年,兴化市出台《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把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民厨民医等各行各业的人才都纳入选拔范围,2171名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散落在乡间地头的乡土人才第一次被纳入人才培养机制,44人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计划,一大批乡村党员干部成为引领致富的中坚力量,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从“后继乏人”到“生生不息”

  兴化金东门老街的一间古朴店铺里,金灿灿的“袁桂宏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牌子挂在墙上,看着屋里屋外众多兴趣盎然的游客和正在捶麻丝的学徒,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袁桂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明万历年间,袁氏油漆牌匾坊始祖居住兴化南门,兴化市标志性古典建筑“四牌楼”上所悬47方匾额中有37方出自袁氏族人之手,如今已传到第13代传人袁桂宏,他技艺精湛、远近闻名,北京同仁堂、北京大学的很多匾额皆出自其手。但在机械逐渐代替手工的今天,如何将这门祖传的复杂手艺继续传下去,成了他的心头大事。

  为了保护这项古老技艺,兴化市将袁桂宏评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给予传承补助,还帮助开展保护、抢救、传承,今年又扶持成立大师工作室,加强技术创新和交流,许多人慕名来到工作室学习交流匾额制作工艺。“工作室人多主意也多,我们现在做的匾额质量更好、样式更多,收入高了,学的人自然就来了,连我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孙也愿意潜心跟我学了。”袁桂宏说道。像这样的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兴化近年成立了21个。

  同样的担忧也曾在兴化市竹泓镇国家级非遗木船制造传承人、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周永干心头。家传六代的周永干是古镇竹泓造船业中的佼佼者,但村里年轻人看不上这门工序繁多、枯燥辛苦、收入微薄的手艺活,40岁以下的制船手艺人不见影踪。促进竹泓木船制造文化传承发展的重担压在周永干肩上,用他的话说,“国家给了你这个称号,你不能糟蹋了,要把手艺传下去”。

  为了技艺的传承发展,兴化市相关部门帮助周永干整理了先人留下来的木船制作资料,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着“非遗”的东风和政府补贴政策,周永干创办了竹泓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木船制造厂,组建了木船设计制造团队,不断挖掘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文化元素。随着制造手艺不断创新、木船品种不断丰富,订单纷至沓来,现在的竹泓木船年产销额过亿元,几百号人加入了这个老行当,其中不乏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探索手工技艺技能与现代科技装备融合发展,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希望。

  兴化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2项,泰州市级非遗33项,传承是大量乡土人才的心头病。近年来,兴化市出台《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若干意见》和《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办法(试行)》,实施技能乡土人才“名师带徒”工程,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外兴趣班,打造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系列竞赛等方式,有效促进技艺技能的传承发展。

  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

  乡村产业要振兴,群众要致富,离不开各行的“领头雁”。为了培育产业带头人,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兴化市与扬州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为着力点,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钓鱼镇八尺沟村支书张明,是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学员。在研究院老师指导下,张明流转了全村农地,打造了800亩的樱花生态园,不仅收获了产业效益,还发展了民宿、农家乐等业态。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一举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跻身全镇综合先进行列。

  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发展领域,兴化市鼓励高端人才智力引进,对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的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通过高端人才的带领示范,帮助乡土人才“茁壮成长”。

  近来,螃蟹养殖户陈凤桂再也不用药物进行蟹塘改水,而是用一种食藻生物处理蟹塘水体中由残饵、粪便等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这项先进技术是通过兴化市智慧渔业生态示范区培训获得的。

  兴化乡村现有螃蟹养殖面积56万多亩,为解决水产养殖污染之痛,2018年3月,兴化市招引中国蟹库网创办人赵兆勇和上海海洋大学博士邱军强,领衔创办了兴化市智慧渔业生态示范区项目,实施对食藻生物技术、现代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清洁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

  兴化市不仅借力高端智力和技术助力乡土人才创业,还积极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大力扶持乡土人才创业致富,给予扶持奖励。安丰镇的退役军人吴春雨,回乡后想利用“蟹公寓”项目养殖大闸蟹,把大闸蟹养殖在一间间“公寓”里,既能有效解决鱼粮争地的矛盾,又能提高养殖规格和品质,但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资金,只能搁了下来。2017年,在创业政策扶持下,当地不仅为吴春雨解决了启动资金缺口,相关部门还多次请专家现场论证,“蟹公寓”项目成功启动,一年下来,因为工厂化养殖的大闸蟹规格大、品质好,3000只河蟹上市规格为平均175克/只,收入达到91200元。现在的吴春雨被评为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正尝试用“蟹公寓”养殖澳洲龙虾,不仅自己成长为养殖业的后起之秀,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很多百姓加入。越来越多的“土凤凰”在家乡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栖息的“梧桐树”,播种下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徐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