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要闻

天荒湖畔,“鱼米之乡”走出新路

——来自苏皖一大会址及其附近乡村的报道

  丁家塘,在茅山地区是个“红色的名字”——1939年12月15日至19日,中共苏皖区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召开。

  200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会址修复对外开放。

  丁家塘位于直溪镇新河村。当年,如此重要的会议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召开呢?记者日前在金坛采访汤钟音老人得知,几十年前他曾走访过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吴仲超等新四军老战士,从中找到了答案。

  1938年春夏,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苏南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很快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中共东南局派吴仲超、邱东平等带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茅山地区发动群众,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相继成立中共苏南、苏北和苏皖3个特委。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实现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必须“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东南局决定成立苏皖区党委。

  金坛建昌圩地处茅山根据地东部平原圩区,河湖港汊交织如网,地势环境复杂多变。这一带受苦受难的农民多,新四军与这里的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相对比较安全,因此借用丁家塘青抗团团长曹江临一座大屋顶草棚作会场,召开会议。

  1939年12月15日,大会开始。东南局组织部长曾山主持会议。陈毅作政治报告。12月19日,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成立中共苏皖区委,选举吴仲超为书记,区党委统一领导苏南、苏皖和苏北3个特委。中共苏皖区委的成立,标志着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一年来,先后创建的分散的游击基地连成一片,在军事上实行统一指挥,在党的领导体制上形成统一整体,为争取抗战全面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组织保证。

  新河村村民曹鹤林负责看护一大会址及苏皖抗战历史陈列馆已有多年。他告诉记者:“纪念馆建成后常年开放,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当年,村里参加革命的前辈多,烈士也多;如今,全村的党员特别多。”新河村党总支书记陈向君说,在直溪镇12个行政村中,新河村有4776人,排第4;党员212名,排第1。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力大。在今年1月中旬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新一届“两委”以94%的高票当选,体现了党员的信任和大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党群关系融洽,激发出村“两委”干事热情。去年,村里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把1.6公里长的陶蔡线北段道路拓宽至5米后接县道,并同步沿线绿化、亮化,方便了前来“一大”会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者。

  陈向君今年40岁,曾在镇政府和社区工作多年,前年5月回到自己老家所在村任职。他说,新河村自古是丹阳、金坛两地交界的繁华地段,他有责任肩负起茅山老区乡村振兴的使命。

  “今年,陶蔡线南段拓宽工程即将动工,这条公路全线贯通后,将打造成红色大道。”陈向君说,利用“一大”会址红色历史资源,在区、镇两级党群部门的指导下,村里组建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为主体的红色宣讲团,挖掘红色历史,承建红色文化长廊。

  陈向君说,“一大”会址就在村委西侧几十米处,已成为人们仰慕的地方,庄严的入党宣誓誓词经常响砌村庄上空。传承是为了发展,作为茅山老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在村,他们村借助金坛区深入推进的乡村振兴“五十百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创建宜居村庄,村民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成为让人羡慕的地方。

  “我在新河老街上开了几十年店,要数这几年变化最大。”村民吴建兆说,“创建美丽乡村,300多户人家垃圾日产日清,还建起了生态停车场,今年回来过年的孩子都说不比城里差。”

  丁沟自然村原先有几间破旧的老房子,周边三四百平方米地块上杂草丛生,形成卫生死角。村委征得房主同意拆除旧屋后,建起了健身广场,家家门前修砌了小花坛,环境大变样。

  新河村地处天荒湖畔,一方面发展水产养殖,一方面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掀开了“鱼米之乡”发展新篇章。

  在去年“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村企联建活动中,该村与一家农业公司合作,盘活了村农机合作社的1000多亩土地、2000多平方米库房以及烘干、稻米加工生产线等资源,在利用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村里20多个种粮大户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这两年,250亩优质糯稻亩产都在1450斤左右,亩净效益超过1200元。”李连青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他为粮油加工企业江南制粉公司进行订单生产,尝到了精准掌握市场行情的甜头。

  “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我们就要做,并且做好。”陈向君透露,村里今年将实施3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田块成方成片,路沟渠配套。到时,又将是一番新景象。(赵鹤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6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