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社会

组图:从红白喜事档案,看汤家70多年的家族事

常报全媒体讯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71岁的市民汤祚永老先生向市档案馆捐赠了父亲和母亲的订婚证和订婚签到簿。70多年前的订婚档案古色古香,引起不少人关注。其实,在汤祚永家中,还收藏了喜宴邀请函和丧报资料。这些资料被他称为红白喜事档案。

A 70多年前的订婚签到簿见证家国“大事”

“汤君子文与许女士可盈经郑韶觉、林康侯两先生之介,以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在香港大酒店举行订婚仪式……”《档案柜》记者看到,汤祚永老先生向市档案馆捐赠的父母订婚签到簿红纸黑字,订婚证言由漂亮的楷书写成,落款有“杨天骥,千里敬题”字眼,也就是说在该签到簿上写订婚证言的人是杨千里,名天骥,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和金石家。落款后有郑洪年、杜维藩、林康侯等四十几位社会名流的签名。

汤祚永介绍,订婚签到簿上的人,每位都大有来头。郑洪年,字韶觉,和母亲许可盈一样,都是广东人。“他是光绪年间进士,康有为的学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属于国民党元老。”

签到簿上的杜维藩,就是杜月笙的大公子。汤祚永说,父母订婚的时候是1941年,正值抗战期间。当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少社会名流辗转到香港等地。“订婚仪式结束一个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名单上的一些人和其他抗日爱国人士被日本人逮捕。父亲说,杜维藩曾参与过营救行动。”

除了郑洪年,汤祚永父母订婚的另外一位介绍人是林康侯。这位林康侯曾担任国民政府的财政部次长,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

据汤祚永介绍,父亲汤子文当时在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报局工作,接触的社会名流比较多。

他说,这件订婚登记簿不仅是父母终身大事的见证者,也是国家大事的见证者。“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层人士纷纷跑到香港,反映了当时中日战争的时局背景。同时,名单上,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令人唏嘘。”

B 订婚证和喜宴邀请函,反映了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风貌”

汤祚永所捐赠的订婚证是红纸黑字,楷书写就。上面不仅有两位新人和介绍人的名字,还有新人双方家长的名字。

“上面所写的汤缙清是我爷爷的名字,许兆贤是我外婆的名字。当时,我爷爷是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统税局任职,外婆是上海滩演员。”汤祚永说,爷爷汤缙清的父亲汤和甫是咸丰年间进士,和翁同?、张之洞的关系很好。“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夫人李蒙的高祖父曾在汤和甫的手下任职,后来,李蒙的曾祖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通过这层关系,我爷爷才进入了财政部。”汤祚永说,据他研究和调查,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有不少常州人。“这两个部门为什么有那么多常州人,是不是和我们汤家有关系,我正在研究。”

汤祚永说,外婆许兆贤可以称得上传奇人物。“我外婆是广东人,最早在上海民新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当时她的艺名叫许盈盈,曾帮助戴笠策反广州陈济棠的空军大队。”1948年12月3日,许兆贤乘坐江亚轮从上海到宁波,遇到船体爆炸。此次事故被称为江亚轮惨案,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海难。“我外婆就在此次惨案中遇难。”

除了订婚证,汤祚永还收藏着父母的婚宴邀请函。邀请函是长方形,乍一看很像书签,上面字体为印刷体,竖排。上面有“儿子文、媳可盈,完婚旋里”等字样,设婚宴的地址为前北岸,邀请人为汤缙清。

据汤祚永介绍,其父母在香港结婚时,爷爷奶奶都不在现场,此次婚宴是在他们订婚仪式后的五年,也就是1946年举行的。“当时,抗战刚结束,多年没回家乡的父亲,第一次带着他的妻子回乡探亲,一起拜见多年未见的父母。”

C 母亲的“丧报”不仅记录他母亲的生平

背后还隐藏着他父亲的一生

“寒门不幸蹇及,次媳许可盈女士悼于公元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七日未时,疾终沪寓,距生于民国十二年癸亥正月初六子时,存年二十八岁……”这是汤祚永自己保存的一封母亲的丧报。所谓丧报,就是家里有人去世了,告诉亲朋参加悼念仪式的通知。

汤祚永说,这封丧报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丧事通知”,后面还隐藏着其他信息。“比如,我父亲身为国民党比较高级别的官员,为什么在1949年没有去台湾。”汤祚永告诉《档案柜》记者,原本父亲汤子文接到去台湾的通知,但当时正好碰到母亲患上了肺结核。“为了照顾母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选择了留下。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深爱在一年后去世。”

选择留在大陆的汤子文当时的职务是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总务处处长,1949年上海解放,他就是见证者之一。汤子文还曾以《铭记陈毅市长的教诲》为题,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刊文回忆当时陈毅市长为他们讲话的情形。“后来,我父亲曾任上海纱厂医院第一任院长,并加入民主党派。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后选为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2014年,老人以百岁高龄去世。”

D 两封丧报,还折射出那个时代

举办丧事的风俗礼节

在汤祚永母亲许可盈的“丧报”上,除了写有许可盈简单生平和举办悼念仪式的地点,还有其他一些信息,透露出那个时代举办丧事的风俗和礼节。

“首先,你看,谊谨此讣四个字的正上方,写有戚、世、寅、乡、族、闻的字样。这几个字中,闻就是相当于告知的意思,戚指亲戚,世指世交,寅指同年,乡指乡亲,这四个字就是通知哪些人来参加追悼仪式。”汤祚永解释,后面竖排的一些字就是针对不同辈分提出不同的穿丧服等要求。

“不服生汤缙清,拭泪稽首,就是我爷爷是我母亲的长辈,不用穿丧服,只轻哭,跪拜即可;不杖期夫子文,?泪稽首,礼仪和爷爷一样。后面,哀子和哀女士指的我们做儿女的一辈,泣血稽颡,意思是要哭得很重,颡,额头,跪拜的仪式也更高。”

汤祚永的母亲去世4年后,爷爷去世。但这时,“丧报”要简单了一些,材质从硬卡纸换成了宣纸,印刷体变成了手刻体。“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丧报越来越简单。现在,丧报只要一个电话,或者一个短信息就行了。”

吕洪涛 文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86
收藏
分享